《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亦是全书的重点,在学界被认为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的状态也被人总结为庄子所认为的人生最高境界。“庄子笔下的逍遥,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庄子所表达的是要无所依凭,以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状态。在庄子的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即使是人类自己,也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不会有绝对的自由,若希望无所依凭就要“无己”,由此庄子追求的是顺应自然,超脱现实。...
庄子笔下的“道”沿用了老子对“道”的概念阐述,并对“道”的本体论意义进行了延伸,也说“道”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总规律。但老子主要强调的是思想高度,而庄子更多强调的是个体。老子曾是朝廷史官,并非对国家对社会对百姓毫不所知毫不关心,他依靠职位之便对社会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智慧学说,只是在当时战乱纷争的时代未被政治者所用。而庄子强调畅达人生,关注自我,不理俗事。 ...
关于庄子所生活的时代,现当代大多学者认为他生活在战国中期,与梁惠王和齐宣王同时期,是楚庄王的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游历过许多地方,其学识渊博,对很多学派都有所研究,做过漆园吏,但他并无心入仕,追求自在逍遥。庄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继承于老子,所以在中国提到道家学说往往是指老庄的思想。庄子的文章写的是哲学,但他的文字非常的有文学气息,寓言故事中又充溢着哲学智慧。所以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庄子是个诗人的哲学家,哲学的诗人,是个站在异乡眺望故乡的人。...
老子认为,自然是“道”最根本的属性,对待生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泰然处之。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生死的变化,哪怕是天地山川也有“生死”的变化,“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自然间的万事万物都不会是永久的,即使是天地也并非是永生,又何况是人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需遵循地的法则,地又受制于天的规律,天又需依据道的法则而运行,而道就是遵循自然之理,不加妄作。“道”所显现出来的规则是“道法自然”,因此行为当“自然无为”,这既是宇宙的规则特征,也是天地万物的本质,整个宇宙天地都应当遵循。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自由而不受约束,所以万事万物,也应当顺应它们的自然本性。看待生死也当一样,死亡是最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是复归于道,应当泰然处之。老子立于自然的层面对生死进行解读,使人们对于死亡的忧虑惧怕转化为了坦然接受,更好地顺应自然。...
陵墓的建造既是肉身的居所,又是为后人祭祀死者的地方。卡和肉身需要补给才能在进入来世以及在来世继续生活下去,巴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卡和肉身的连接者,人生前卡可以顺利地从人身上取得需要的补给,但是人死后肉身自己也无法再进行必要的补给了,只有巴与肉体结合,才能保证肉体进行补给,从而使得卡也能在另外一个世界维持生活。...
肉身尽管有了层层的防腐技术可以长时期的保存于世俗世界,但是仍然需要一个建造坚固,条件完善的存放地,否则再好的防腐技术也无法承受人为或者自然不可抗力的破坏,这就又使得古埃及人在生前力所能及地要为自己修建一个最好的坟墓,因此,坟墓在古埃及语里的意思是“永远的住所”。这个坟墓从选址到到选材,从建造到装修,都要经过细致精心的工作。选址最初都是在比较开阔的地方,比如古王国时期法老们的金字塔,都高调地建在平原地区。到新王国时期,坟墓建造地的选择就转向了尽量隐蔽的地方,例如帝王谷中法老们的陵墓。一般坟墓的材料都是选择质地比较坚硬的岩石,以便于增加墓室的存在时间。在稳定时期,建造时间一般都很长,许多法老从他成为法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建造陵墓的工程,很多都一直建造到期晚年。在坟墓中的墙壁上,还要雕刻上主人生前的主要功绩以及想象中来世的画面,在墓室中要放入陪葬品。包括:雕像、食物、家具等等。...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他的认识伴随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从对死亡的恐惧中逐渐开始审视死亡,人们不再像其他生灵那样放任自己的同类曝尸荒野,而是有意识的埋葬亲人的遗体。各个文明的丧葬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风葬、天葬、树葬等等,其中在各个文明中土葬则最为流行和普遍。在埋葬亲人的过程中,会在陵墓中放入一些物品甚至是活人作为陪葬品,殉葬制度就逐渐出现了。...
“家人重聚”的咒语能将死者的家人带入来世,并不意味着死者就能脱离诸如灌溉之类的苦役。在第一中间期,古埃及的丧葬观念认为:每个死者都要从事与其生前社会地位无关的卑微的农业劳动。这对于来世居民来说,无法避免,后来甚至是法老自己,也毫不例外。既然死者无从选择,那么只得接受,不过生前富足的古埃及人就想到了可以让自己的仆人像现世一样帮助自己在来世完成本该属于自己的苦役,要到达这一目的,神奇的古埃及咒语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于是继“家人重聚”咒语之后,一种新的咒语一一沙伯提咒语就出现了,通过沙伯提代替墓主的方式,使墓主被召集从事卑微劳动的危险最小化。沙伯提咒语与“家庭重聚”的咒语就好像是完成一件事的两个步骤,这件事就是避免死者从事来世的苦役,具体的两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家人重聚”的咒语确保死者可以将仆人带入来世;第二步,沙伯提咒语能够使这些带入来世的仆人替死者从事来世的苦役。...
沙伯提充当仆人的首要前提是死者能将仆人带到来世,“家人重聚”的咒语实现了这一目的。“家人重聚”的咒语泛指中王国之前能够保障家庭成员和仆人在来世与主人重新组成家庭的咒语。出现时间早于沙伯提咒语,两者关系紧密,沙伯提咒语与其有着一定的承接性。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一样,社会家庭是古埃及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所有的家庭成员都需要参加口常的农业活动,父亲是这个家庭最主要的成员,他掌管了家庭的所有事务,子女和仆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为家庭做贡献。除此之外,家庭成员还要为法老服劳役。如果主人有一定的地位,在经过相关法令的批准后,也能够使他的家庭成员免除强制性的公役劳动。...
朱子撰写《家礼》的现实出发点在于“辟佛”。当时佛教思想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出世间道的思想宗旨与传统儒家存在极大的反差,严重影响了儒者修齐治平理想的实现,这是当时己经自我觉醒的儒者所不能接受的,因此许多人都进行了“辟佛”的尝试。如上文提到的由司马光所作《书仪》中,就以儒家古礼来抗衡佛教的轮回观念,程颐也曾作《葬书》以期规范世人葬礼,使其回到儒家传统的“事死如生”和“‘慎终追远”的轨道上来,但都未能廓清世人对佛教丧葬礼仪的迷信。...